茶非摘下来便能直接喝的,它同大多数的工艺品或是食品一样,也是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精细的过程后才能变成我们常喝的茶。如同一位孩子,只有经历成长磨难,才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。


茶的制作要经历:采摘、萎凋、杀青、揉捻、发酵、干燥、整形、分级、包装与存储。



根据茶的种类和品质,在适时的时候采摘茶树的嫩芽与嫩叶,随后将它们摊放在一个大篮子里使其自然失水,这个过程有助于茶叶的香气和味道的形成,随后通过加热,保持其绿色也同时去除了部分水分,然后通过揉捻使其释放出茶汁,增加香气和滋味,最后进行彻底地干燥处理后,基本就是我们常喝得茶了。而后便是根据茶叶的大小、香气、品质等对其进行分级,某些特定形状的茶叶如龙井茶的茶叶,就得进行整形处理。


不过说了这些,为什么没有提到“发酵”呢?这是因为发酵在工艺中属于较为特别的一步,因为它决定了茶叶会是哪种茶。


关于“发酵”有故事传说是有个人错过了处理茶叶的最佳时间,茶都已经开始发酵,秉着试一试的想法,他把这些茶经过处理后进行了冲泡,没曾想,冲泡出来的茶叶,色泽红亮,口感醇厚,不亚于传统制作的茶叶。虽然我们不知道“发酵”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,但可以肯定的是,发酵技术标志着茶叶加工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,为后来的各种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
茶艺,是一种泡茶和饮茶的艺术,它是一种将礼仪、礼节、礼貌、文化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活动,在中国,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,它融合了中国的茶道,茶文化和茶的精神。


从唐代的茶文化轴心时代,到宋代的点茶特色,再到明代的自然清淡之风,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茶艺风格发展。


作为奠定茶艺基础的唐代,其主要流行的茶叶多为饼茶,主流饮茶方式是煎茶,即将茶饼烤炙后碾成粉末,再用筛子筛成细末,放到开水中去煮。不过现代人可能不太能接受的是,唐代人饮茶会根据茶的品质和个人口味,有时加入盐,姜,橘皮,薄荷等调料,而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提倡茶的原味,反对加入过多香料,这点上大多数现代人想必都会认同。


而宋代的点茶则是将茶饼碾成粉末,筛成细末,然后用热水冲泡,同时搅拌茶汤使其泛起泡沫,有趣的是,现代有种艺术名叫“拉花”也就是在咖啡上画出自己心仪的图案,而宋代的人们也有会在茶汤上作画,在当时被誉为“茶百戏”。同时,也因为茶艺的兴盛,在当时也有不少与茶有关的文学作品,例如当时的宋代皇帝宋徽宗就写下《大观茶论》这篇研究宋代点茶的重要资料。



而到了明清时期,明代废除了宋代的团茶,改以散茶为主,也就是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叶,这种方法最为简便且能保留茶叶的自然风味。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疑问,明明唐宋发展出了这么多稀奇奇妙的做法,可为什么到了明清却变成了这般简朴的做法了呢?但在我看来,这是文明发展必然的过程。制作茶饼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活儿,明太祖朱元璋体恤百姓,下令罢造茶饼,乍一看茶艺似乎有些退步了,但它极其简朴的做法却能让任何一个人都能品尝茶的美味,这虽然舍去了部分的茶艺,但却换来了更广泛的流传,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,何尝不是茶艺返璞归真的美呢。


好一个茶艺!好一个华夏子孙!能把一杯茶玩出千奇百怪的姿态,最后又能返璞归真,回归原始自然之美,这怎能不让人称赞!


如今的茶艺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与精神的修养,在寒冷的雨天里,静泡一壶热茶,坐在椅子上慢慢回味,慢慢品尝,或许能品尝出来自千年的滋味,或许能品尝出传承千年的艺术,再来一杯茶!


编辑:郑珏

版权声明

 

本文章为译联社原创或授权使用作品,未经译联社授权擅自转载、摘编译联社版权作品的行为,译联社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需使用译联社版权作品,须经书面授权。

点赞(0)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返回
顶部